![]() |
|
登录注册 |
☦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你问我答 > 浏览当前帖子 |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
《读书》众生相:成功杂志背后的故事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1646 回帖数 1 |
![]() |
周永康 等级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3:46:08 编 辑 |
|
《读书》创刊号 |
![]() |
weima511 等级 贵宾 2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6:08 编 辑 |
|
《读书》众生相:成功杂志背后的故事 2005年12月初的一天,《读书》杂志编辑部为丁聪祝贺90大寿。老少几代《读书》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90朵鲜红的玫瑰衬托着“小丁”年轻的笑容,大家都为刚生过一场大病的丁伯伯恢复得如此之好而由衷高兴。除了与丁聪同时代的范用,编辑部上上下下都称呼丁聪为“丁伯伯”,称呼他的老伴沈峻为“沈阿姨”,丁伯伯和沈阿姨平时经常要到编辑部坐坐,一是交接画的版式,二是喝杯咖啡,聊聊天,顺便到楼下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买几本书。丁聪是《读书》创刊时参与策划的几个老人之一,并且承担了画版式的任务,一画就到今天,27年从未间断。这个敦厚的长者,就像一根绵延的丝线,串起了《读书》从创刊至今的岁月。 很多人谈到《读书》的成功,都会羡慕地说,《读书》是得天独厚的,是无法复制的。说她得天独厚也许并不属实,因为她也曾有过非常艰难的日子,历经风雨,几次危机都侥幸度过。不过,要说《读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可能也不为过,尤其是她起步那几年,一批大出版家和老知识分子塑造了其体型和品格,使得《读书》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和坚实的基础,这大概是其他同类刊物难望其项背的。 在今天看来,作为一个杂志的创办者队伍,《读书》的阵容真可谓空前绝后。《读书》是由陈翰伯发起创办并一手扶持起来的,陈翰伯时任国家出版事业局局长。主编由主持商务印书馆的陈原担任,范用、倪子明、冯亦代、史枚任副主编,于光远、夏衍、黎澍等十四人组成编委会。杂志筹办和最初出版的过程中,这些编委经常聚在一起,商讨办刊方向、定位、选题、文风等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有过丰富办刊经验的老知识分子,有的编辑过30年代的《读书生活》,有的主持过40年代的《读书月刊》,现在由他们亲自操持,《读书》自然是一出手就不同凡响。这对《读书》一下子找准定位和风格,迅速建立起品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老人中,陈翰伯、史枚、陈原、冯亦代、吕叔湘、夏衍等几位已相继离世,那个年代也逐渐变得遥远,但是在《读书》的历史上,将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 在《读书》创刊的1979年4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还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个编辑部,不是独立的出版机构。《读书》创刊时的组织安排最后就成了这样一个格局:由国家出版局政策研究室领导,用三联书店的名义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种似乎有点“乱”的安排,对于日后《读书》的运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责任还得有人负,范用是当时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杂志办在他的手下,他向党委作了担保,如果有问题,他来承担。 范用是老三联人,1938年15岁时就进读书生活出版社当练习生,耳濡目染那时的出版人风范,后来也把这种风气和风格带进了三联。1948年,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三家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后,三联书店曾一度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5年,范用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1986年1月起,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范用领导三联的时候,出了不少具有开创意义的好书,比如《傅雷家书》、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杨绛的《干校六记》、房龙的《宽容》等,他不仅看书稿,而且自己设计版式,画封面,并为此津津乐道。范用性格倔强,说话直率,自认没有太多政治头脑,只是擅长干事,并且敢于承担责任。但他对于作者和读者,是真心实意地交朋友。《读书》创办的初衷在他看来,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联系广大读者的桥梁。 编辑部起初只有史枚和董秀玉两个人,史枚主持,董秀玉做助手。当时的小字辈董秀玉,现在已经从三联书店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休。回忆起创刊最初的那几年,董秀玉抑制不住地兴奋:那时我们到处去约稿,知识界听说要办一个思想文化评论的刊物,那种积极性把我们也都感染了,大家都说,那是我们自己的杂志呀。如果说,陈原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执掌使《读书》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和风格,那么,一大批知识界精英的共同扶持,则是《读书》保持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二十多年的《读书》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界的一长串名单,那里面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有各个时期的学术文化中坚,那样的作者阵容一直是《读书》最宝贵的资源。 |
1 |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