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登录注册 |
☦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活动专区 > 浏览当前帖子 |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
从死亡开始出生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963 回帖数 0 |
![]() |
励志控 等级 瓶子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1:14:05 编 辑 |
|
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被并称为世界八大艺术,或许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界限——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形式罢了,所以大多数评论家和创作者们还是习惯性的称电影为戏剧。 戏剧之所以被称作戏剧,或许只因为那些并不现实的梦境变成了现实的存在,即便他是臆想。人都知道的是,我们的梦终究会醒来,没有人生活在故事里,我们不能**的活过,也不能**的死去。 《海上钢琴师》是部从内心最深处的最柔软的地方打动人心的戏剧,1900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是个音乐家,是个诗人,是个徘徊在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之间的生灵,他是我,也是你。 八岁的1900在自己养父的葬礼上沉迷在了音乐当中,这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是一生的祈求,他向缪斯献祭,获得的是一双在黑色和白色当中一舞倾城的双手。所以当许多年后骄横的爵士乐始祖提出与1900比琴技时,没有人会怀疑1900的胜利,单纯的技巧如何能够战胜自人心当中剥离出来的美丽?1900通过这双手一点一点分割你曾经的痛楚和快乐,带你回归到少年时那单纯的、软软的梦。 《海上钢琴师》确实是一部经典,一如当年一部《阿甘正传》,叫多少对纯粹的文艺电影不屑一顾的人泪水纵横。在海面和船只上度过终身的1900,打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土地的恐惧,他一生从未曾踏上陆地,只在双手游动于琴弦间时神游世界,通过双眼在众多匆匆旅人中体味生命。一个中年船客告诉他,他听见大海说,生命是重大的,所以他才要改变。 或许只因为旅客是以海的声音诉说,也是因为只有声音对1900来说才是生命中最终的意味,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那旅人的语言让他相信,也许终有一天,他会离开船,离开大海。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突然发现,他从未接触过的外面的世界是如此陌生,何去何从,从哪里出发,终归何处,他迷茫了,也害怕了。这就是哲学最为终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不仅是1900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座的你和我,也同样在迷茫。在1900可怜的单纯的认知世界里,他只明白,他来自海上,最终也要回到海上去,所以他在那个故事最后,与那艘赋予了他一生的维珍尼亚号一同回归了波塞冬的怀抱。 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最后的镜头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曾如何红极一时,这**的故事平淡的落幕,1900也只能活在max的回忆中。生活本来就是一出没有固定剧本的戏.你身旁的每一个人都是观众,只是拥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你身旁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上演着一出出波澜不惊的故事.这个世界太需要**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上了岸的1900便不再是**.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惊喜,来悲伤,来感动. 是的,1900的从大海中来又回归到到海中,这就叫做命运,或者说是宿命。而当19年后,所有的孩子从通往霍格沃茨的火车上探出头来挥手说拜拜的时候,突然发现,这句再见是说给我们的,十年了啊,已经十年了,那场宿命之战已经随着我们的青春消失在风里了。 是啊,像《哈利波特》系列这样演了近十年像是一场电视剧的故事,承载的已经不只是一个宿命之战的话题了,更多的承载的是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十年生命路上最最干净的情节。而当这个故事渐渐从冒险成长为一个肩扛拯救世界责任的**童话的时候,那黑暗和光明的争夺,也意味着我们离开了我们那懵懂的岁月,是啊是啊,长大了。 整整一个《哈利波特》系列,八集电影,除了邓布利多,其他角色都是从一而终的,或者可以这么说,丹尼尔、鲁伯特和艾玛更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和我们一同的成长,当看到《死亡圣器》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变成**,才惊觉,嗬,原来我也已经这样大了啊。 哈利的成长真是惊人,短短七年时间,从什么是魔法都不知道,迅速成长到了跟伏地魔单挑也毫不逊色。而作为麻瓜,我们则看着赫敏逐渐成熟成长,跟屁虫金妮也能独挡一面了,邓布利多军里面每一个貌似打酱油的人都有了自己战斗的能力,甚至那个纳威,也长成了挥剑斩蛇的勇士。看戏的我们也长大了。 火焰杯之前,这是一个阳光照耀的魔法世界,除了被诅咒的黑魔法防御课的老师,似乎一切都那么美好,那时的我们也是对世界充满憧憬的年纪。从凤凰社开始,这个完美的世界的另一面初见端倪,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阳光雨露,也有着阴云密布,正是那时候的我,也开始渐渐明白真实的世界是不同与想象里面的,责任感似乎是最沉最重的东西,多想拥有格兰芬多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一切。 除了魔法,故事里还有温情,那是阿瓦达索命咒隔开的乡愁,那是当年的詹姆、小天狼星、卢平和小矮星彼得四人组,年轻的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人组,那是罗恩和赫敏、哈利和金妮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幸运的找到年轻时一起干傻事的朋友和那么多没有血缘关系却全心全意爱你关心你的人。 有人喜欢哈利波特可能是最初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被欺负的小子突然转变成一个**的爽快感,而那个随之而来的沉重的责任却是一个讨厌的赠品。我喜欢邓布利多亦师亦友的呵护,就算他最后也暴露了弱点,那让他变得更可爱,也证明了,他不是神,只是个有点小坏的老头子。这早就不是一个完美人格会受欢迎的时代了。 所以说,电影本身到底好不好究竟有几个人在意呢,看着他们成长仿佛看见了我们自己的成长轨迹。就像我从来不会点评任何一部《哈利波特》电影的好坏,因为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电影来看。就算评价再低,骂声再大。也依旧会准时的在每年的那个时候坐在电影院里,默默的享受每一个镜头,然后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 是啊,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圆梦的媒介。它只是把我们心中那个已经被演绎过无数遍的场景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罢了。就算没有去过霍格沃茨,就算没有真得看过一场魁地奇的比赛,就算连一句最简单的阿拉霍洞开咒语都念不出来,可是我们就坐在那里,就好像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为什么看到小天狼星跌落在那个帷帐里,海德薇被击中从空中坠落下去,多比被刀刺到鲜血满身,邓布利多坠落在黑洞中,斯内普望着哈利波特的眼睛说lookatme的时候会泪流满面,并且如此的无力和难过。 我们的人生也许从来都不会有登上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机会,但是我很高兴我能始终保持这这么点小小的憧憬,说不定呢,说不定哪天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对我打开的大门,只要你有冲向柱子的勇气。(文/孙陆辰) 本文转自:励志控 更多美文:http://www.lizhikong.com/ |
1 |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