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你问我答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徐工并购案为何一波三折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895      回帖数 0
夏柠878    等级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3:17:29    编 辑   



  修订协议中,徐工的估值未变,仍是36亿元人民币,这显然没有给“国企贱卖论”一个满意的答复。从常理而言,投资基金的定价主要以回报率为出发点的,一般不会考虑入股可能带来业务上的协同效应而产生的增值,因此定价较产业资本低。

  面对强大的舆论攻势,修订协议的审批再次陷入漫长的等待期。

  今年“两会”期间,当薄熙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徐工、凯雷双方就投资比例进行协商的时候,人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二次修订协议的可能。果不其然,本月16日,双方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二),同样以18亿元的价格,凯雷将入股徐工机械45%,同时董事会成员从原先的10人改为9人,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至此,徐工并购案似乎给出了某种程度的答复。

  然而,这次的方案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屡次让步,凯雷志在必得?

  纵观整个并购历程,凯雷的股权比例从最初的85%,到后来的50%,再到现在的45%,这一点都不像这只被称为“总统俱乐部”的私募投资基金的一贯作风。凯雷拥有美国总统小布什和英国前首相梅杰等大人物为顾问的豪华班底,管理着全球180亿美元的资产。

  从1999年开始关注亚太地区以来,凯雷在中国曾投资聚众传媒、太平洋百货、新能源、长天、新世纪、连宇通信和亚商公司等项目。与携程网的合作,是凯雷在中国的得意之作:携程网登陆纳斯达克,凯雷得到了超过14倍的投资回报。如此大手笔,使得凯雷在并购中颐指气使。

  然而,徐工并购案成了凯雷挥之不去的“梦魇”。凯雷在中国的其他项目亦大受牵连,先有广东发展银行收购案的挫败,再接王府井收购案的失手,其在华其他收购项目也颇为不顺。

  “这就很容易理解,凯雷为何志在必得的心情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文贤称,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如果此次收购落败,无疑会给以后凯雷的中国业务增加难度。可见,选择一再让步,是处于战略考虑,出于整个大局而考虑。

  孙立坚也认同这一观点,但他同时表示,凯雷屡次让步的直接动因还是徐工本身的价值,无利可图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志在必得,源于两种猜测:一是徐工的价值真的被低估。由于我国企业价值的评估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确实有被低估的可能。二是看重徐工机械良好的成长性。徐工集团一共拥有15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其中12家公司都在凯雷入股的徐工机械里,比如徐工科技、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工特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也就是说,徐工机械囊括了不少优质资产。

  一年多的“恋爱”过程,让凯雷更清楚地看到了徐工的内在价值。“能做到不离不弃,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肯定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孙立坚称,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投资市场,在我们找不到徐工转制的更好办法时,引进外资便是最佳选择,让双方实现共赢。这样,即便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是转制过程中必要的“学费”。同时,还要意识到,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要解决社会福利保障、就业等问题,所以在谈判中的要价能力要弱于民营企业,所以不能简单地视为国有资产的流失。

  凯雷本质,只为“卖而买”?

  凯雷搅局中国机械制造业,第一次在这个领域下口“吃螃蟹”,势必早有想法。

  一如其对中国市场的信誓旦旦,宣称要投资于拥有杰出的管理层、良好的业务记录、独特而经过考验的高效运营模式以及拥有广阔潜在市场的公司,帮助中国企业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出价3.75亿美元和控股85%的雄心,难免让人产生猜想。

  孙立坚认为,凯雷很可能会故伎重施其在亚洲市场的收购套路———买入运营不佳且管理不善的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炒作,然后再脱手赚取暴利。

  在韩国金融风暴的时候,凯雷购买了韩国银行,再从花旗银行挖角去经营,把银行的体质结构改变,不到三年就转手,赚了十几倍,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就连凯雷公司高层也承认,“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像当年的IBM一样,重整企业。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通常要求五年要达到绩效,然后就会转手卖掉。”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www.suidei.com  Processed in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