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你问我答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谈敏: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九十年校庆致辞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747      回帖数 6
shuhaijiao    等级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3:48:37    编 辑   


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
——在上海财经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庆典上的致辞

校长 谈敏

2007年11月10日9:00




wangyx1992    等级  贵宾

2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7    编 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上海财经大学90华诞。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嘉宾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90年来,厚德博学的学术文脉、经济匡时的理想信念,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求实创新的办学风范,代代相承。上海财大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彰显的办学特色,为中国财经高等教育的发展,谱写了重要篇章,铸就了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经世济国之才、创新财经理论之学和传播富国裕民之策的重任。

学校90年的历史变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更是中国财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近代中国,新兴工商业的生长,急需专门知识和专业人才,呼唤与此相适应的商科教育。1917年,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科在金陵应运而生。1921年,学校东迁上海,创建上海商科大学。时任东南大学校长兼上海商科大学校长的郭秉文先生撰文指出:“上海商科大学的成立,开启了正规意义上的商科学院之先河。”1932年,学校独立建制,定名国立上海商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国立高等商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亦即上海财经学院),孙冶方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前后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东地区20余所高等院校的商学院和财经系科相继并入,成为当时我国规模较大、系科设置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的一所高等财经学院。此后,学校两落两起、历经磨砺。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学校获得新生。

      
yymforever    等级  贵宾

3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7    编 辑   


1978年复校后,在财政部、教育部的先后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任校领导和几代上财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不断实现新的跨越:1985年,陈 YUN同志为更名后的上海财经大学题写校名;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7年,江*民同志为学校80周年题词:“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2005年,列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07年,跻身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行列。现在,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贡献了大量高水平知识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

复校后第一任院长姚耐同志说,上海财经大学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一所历史最悠久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学校90年的发展历史,既是历经坎坷,屡仆屡起,在岁月风雨中不懈拼搏的历史,更是与时俱进,求索创新,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今天,当我们为学校90年的建设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的先辈们;由衷感谢长期以来给予学校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海内外校友们;并向曾经和正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全体上财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zijiren    等级  贵宾

4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7    编 辑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源泉、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家园。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根基,来源于她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创新能力和办学特色。回顾9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学校孜孜以求,执著探索,在仰天思索和躬行实践中,形成了值得珍视的上财精神:

经济匡时的信念。学校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前途紧密相联。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则学校事业乘势发展;国家民族遭遇动荡,则学校事业面临坎坷。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之时,曾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的马寅初先生以“经济匡时”砥砺学子,学校为早期艰难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培养了一批商学人才,为经济管理部门输送了一批专业精英,为民族经济的振兴作出了贡献。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矢志不渝地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谘政服务各方面,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为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也愈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有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努力为国家和上海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上海财经大学不断发展的希望与前途之所在。

厚德博学的追求。大学以育人为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大学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中国古代先贤的厚德博学观念,启示我们高度重视师德师能和学生素质教育。早在初创之时,学校就提出“以诚为训,(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育人思想,并形成了一贯严格教学,重视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优良传统学风,注重培育学生养成“治商业学科者,不独贵具书本上之学识,尤贵具实际之常识”的企业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厚德博学的内涵: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协调的创新型人才;以瞄准国内外前沿学术水平、以攀登世界高峰为动力,通过独立自由的学术探索,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造一流水准的知识贡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营造宽松和谐而又敢为天下先的校园氛围;以弘扬和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己任,在传承文明、创新知识、联系世界、谘政育人、服务社会各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以质取胜的方略。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我们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的永恒追求。学校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从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提高质量水平,并在教育部的两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学校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特色办学。不追求学生的数量、学科的综合、学校的规模,约束外延发展,重视内涵发展;将具有优势的经济管理学科与人文、理学、法学等重要学科合理协调,实施“造峰填谷”战略;在保持财经特色的基础上,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可持续的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为此,学校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外开放办学和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忍着泪微笑    等级  贵宾

5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7    编 辑   


放眼世界的视野。学校发端于南京,扎根于上海。当时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远东金融贸易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以其独特的资源条件,滋润和造就了学校。90年前,学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就在摸索将现代西方商学教育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培养本土化新型商学人才的道路。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由此决定了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必须具备世界眼光,自觉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努力建成融入国际教育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术标准、办学规则和管理办法;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开展联合办学与合作项目研究。近年来,学校以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为抓手,构建了覆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职业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得到英国质量评估局等国际认证机构的高度评价;学校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为依托,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范式,大胆尝试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与应用,取得较为明显效果;学校以留学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教育事业,沟通中外文化,已招收来自77个国家的一千多名留学生,且近70%进入学历学位教育阶段。

海纳百川的胸襟。人才是强校之本。学校创立之初,延揽了一大批中西兼通、古今兼擅的名师,留下了深厚的学术根脉和基础。1952年院系调整,又有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汇聚而来,不同学缘背景,各有学派专长,互为融合,相得益彰。后来学校两度被撤销,曾严重影响学术文脉的传承,但学校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打破论资排辈、近亲繁殖、门户之见等弊端,化危难为机遇,形成校内校外唯才是举的海纳百川局面。近年来,学校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各学院院长,从世界著名大学引进了近百位青年才俊。学校通过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面向世界,不拘一格降人才,使海内外优秀人才相互融合,正在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勤俭办学的传统。早年先辈们办学,曾临时租用校舍,因陋就简,江湾新建的校舍,曾两度毁于侵略者的炮火。解放后,学校一直坚持勤俭办学,精细核算,讲求效益。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同时仍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对此,我校坚持校园建设就地就近发展,硬件建设以修旧改造为主,不求奢华,力戒铺张浪费;坚持以人为本,集中有限资源,优先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力争以较少的投入,完善教育功能性设施,降低运营成本,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创造便利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学校在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勤俭持校,逐步缓解办学资源紧张的矛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酷酷哈哈    等级  贵宾

6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8    编 辑   


*******************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赋予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为此:

我们一定要抓住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契机,直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先导作用。

我们一定要强化为上海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创建“四个中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探索新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用人机制、管理范式,全面推进我校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高水平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沧海桑田,时世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持“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大家共同努力,上海财经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我叫苏丽珍    等级  贵宾

7 楼 发表于  2012/3/23 23:48:38    编 辑   


讲的不错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www.suidei.com  Processed in 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