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登录注册 |
☦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你问我答 > 浏览当前帖子 |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
上海财大历史分析与未来走向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1789 回帖数 1 |
![]() |
yaoayao 等级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33:23 编 辑 |
|
你们人文学院的刘新老师功底很了不得的。想不到财大还有这样的人文学科老师。 我是偶尔看到这个讲座帖子的,写得太精彩了。 =============================================== 题目:把知识的车间变成知识的殿堂——为了下一个九十年的辉煌或向天再借九十年 (上财从教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讲座人:刘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时间:2006-12-6晚6:30 地点:二教2501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了二十年,肯定有一些想法的,今天跟大家把这些想法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看到很多同学来到财大来感到很失望,我看到我们有些老师看到同学很失望他们很高兴,有次我们开会的时候有的老师得意地讲,你看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说我们学校怎么跟复旦不一样、差那么远。这些感官都是对的,但人最可怕的就是从感官马上得出一个结论来。我想起二十年前我在这里工作了没多长时间的时候,当时这个国定路的校区刚刚建好,那时国定路上还没有车,每次都要从国定路上走过邯郸路,每次都要路过我的母校复旦大学的边门,当时每次走过,心里总有失落感,好像跑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最不巧的是经常碰到我的老师和同学,有一天碰到我的老师——当时在复旦大学作教务长,问我“刘新,现在在哪里工作啊”,我答“在财大”,他惊讶地问:“财经类也能办大学、财大也配叫大学吗?”好失落,我压抑了好多年。 许多人读大学是来寻求进入知识的殿堂的,而今他们却来到了车间,今后和将来,许多人的身份将会是知识车间里的白领工人或曰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切地说,是具有知识技术的劳动者。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另一侧,那里他们认为是知识的殿堂,然而一座围墙横亘于间,他阻隔的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阻隔? 我想大学之间的不同主要是各自历史轨迹运行的结果,一开始就是商学院,历史上反反复复随着中国现代史几经沉浮,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开始,才开始奠定了一个有人文科学的大学,在此之前大部分时间,它只是个商学院。这样一种经历,跟绝大多数中国的大学历史变迁的路径依赖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客观差别慢慢地形成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形成了一些很重要的阻隔。这种阻隔,是百年历史轨迹运行使然,也是发展的冲突(尤其近来)。它阻隔了理性与经验的对话,隔绝了审美的品味、情趣与踏实苦干的务实精神的融洽和交流。它不仅外在地体现在财大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上,更内在地反映在内部各学科发展的矛盾与冲撞上。更深刻地反映在知识寻求与理性、价值关怀的分离上。 |
![]() |
大胖妞 等级 贵宾 2 楼 发表于 2012/3/24 0:33:23 编 辑 |
|
一、财大的特点 1、以用为体,以体为用,一种自在的、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 主流学科为应用技术类(一级学科),人文社科类的发展更多是外在压力下的无奈。这种情况常被批评为本末倒置。不过难道倒过来就是正本清源?颠倒了位置就会制止冲突? 大办经济管理类应用学科不也是一种时髦么?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本末之辩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呢? 我们财大的校训可以从“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变成六个字:想钱、算钱、赚钱,或者再加两个字:抢钱。 知识分子经过文化大革命脊梁骨打断,改革开放后急于富起来的劲头,特别希望赚钱。其实全中国大学都存在这种问题,只是我们的实用性显得更赤裸一点。 2、用字当头,急功近利。 应用应用,没用等于废物,财经财经,赚进才是硬道理。 先是学科特点使然,我们不会去教授赔钱的技巧。然后是形势所迫,则会见利忘义,把学科的技术型变成寻求知识的内心法则。一如科举,圣人之说已成为功名的敲门砖,我们短路的机会更大。 3、学问上自卑,学问不大,用处不大。 微观研究,操作层面,上有理论科学压着,下有实际需求催命(检验)。搞大不过基础理论,所以就越高越小。想要应用,还得求诸有权有钱,于是和气生财,全无气势。 没有大师,没有大官,没有大钱,没有大楼。 4、理不直,气不壮,胆子小,格局小,追求也小,一句话,狂不起来(社会地位低)。 谁都得罪不起,京津地区开得了的讲座、请得了的人甚至沪上其他综合性高校开得了的讲座、请得了的人,我们因特殊原因开不了、不敢请,怕犯错误。人家儿子有人护短,我们大概只有大义灭亲了。 并校扩张的时代,惶惶不可终日,天性不敢张扬,作为车间,被撤并与否完全取决于别人。度过了这一天,守看着这点地盘又开始心安理得(学科野心少)并自得其乐(自留地里长势好,如会计),一点追求也没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偏安一隅不知富而思进。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不进则退。我们学校应该从自己几起几落的历史中悟出点什么,为什么九十年的历史中那么频繁地被关停并转。在最阴暗的日子里,其他高校可以继续存活,因为哲学可以讲讲马克思主义,中文可以写写工农兵,财大不能活,国家根本经济制度逆转了,财经类就没有丝毫用武之地。财大的九十年历史是中国的一部前现代史,是中国的一部没有自主性的历史。为了财大的命运更加美好,为了避免像过去那样被人家以政治的理由被随意关门,需要有一点野心。胆子要大一点。 |
1 |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