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上海财经大学论坛 > 你问我答 > 浏览当前帖子 手机版 - 认证发帖 - 隐藏左侧栏
重点介绍上财“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济学创新平台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2149      回帖数 9
zhouchengi    等级  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54:51    编 辑   


----


neteasegz    等级  贵宾

2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1    编 辑   


重点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经济学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简报(二○○八年第一期)

“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办公室 2008年1月

地址:上财经济学院楼8楼  电话:021-65904198 E-mail: econiar@mail.shufe.edu.cn

      
520802    等级  贵宾

3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1    编 辑   


http://www.iar.shufe.edu.cn/gyy/cn/newsview.asp?newsId=504

      
elite    等级  贵宾

4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2    编 辑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2005年以来,以田国强教授负责的“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辛勤工作,按照既定的建设方案施行改革,稳扎稳打,基本实现了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期建设目标,构建起了一套适应经济学教学科研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机制框架。

2007年9月,“经济学创新平台”被列入参照“985工程”项目建设模式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既是对平台项目近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平台项目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平台项目的第二期建设规划将步入实施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期建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引向深入。下面将从“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共享改革成果”等八个方面对平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jim    等级  贵宾

5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2    编 辑   


附录一:平台近年引进的海外优秀博士

姓名 职务 毕业院校 研究领域
 

陈庆池
副教授,博导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微观经济学、博弈论
 
龚 关
副教授,博导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微观计量、卫生经济学
 
杜宁华
助教授,博导
亚里桑那大学
实验经济学、产业组织
 
李 桃
助教授,博导
哈佛大学
博弈论,新政治经济学
 
周亚虹
副教授,博导
香港科技大学
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田永革
副教授,博导
加拿大女王大学
代数理论、计量经济学
 
钟鸿钧
助教授,博导
牛津大学
拍卖理论、计量经济学
 
谭继军
助教授,博导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
 
陈媛媛
助教授
波斯顿学院
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冯帅章
助教授
康奈尔大学
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梁 丹
助教授
加拿大女王大学
计量经济学、金融学
 
罗大庆
助教授
麦克马斯特大学
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沈 凌
助教授
波恩大学
发展经济学、博弈论
 
肖俊极
助教授
多伦多大学
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
 
郑兵勇
助教授
西安大略大学
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
 
黎 霞
助教授
耶鲁大学
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陶 佶
助教授,博导
俄亥俄州立大学
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欧阳德生
助教授,博导
美国德州A&M大学
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俞 卫
教授、博导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
卫生经济学
 
郭玉贵
副教授
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
国际比较教育学、美中教育制度改革
 
刘 峰
助教授
康乃尔大学
卫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应用微观
 
胡晓娟
助教授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金融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博弈论
 
张文章
助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
微观经济学、博弈论
 
周 勇
教授
香港大学
数理统计、计量经济与金融、生物统计
 
孙宁
教授
筑波大学
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拍卖机制设计

      
嗳妳滴莪    等级  贵宾

6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2    编 辑   


附录二:平台教师近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论文发表一览

序号 作者姓名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国际著名期刊 

Tier 1

1
陈庆池
A Spatial Theory of Electoral and Media Competition( with Wing Sue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已接受

2
郑兵勇
Approximate Efficiency in Repeated Games with Correlated Private Signal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已接受

3
周亚虹
The Estimation of a Generalized Bivariate Probit Model” (with S. Chen)
Journal of Econometrics,已接受

4
孙燕
Estimation of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Random Effects in Longitudinal Studies
Annals of Statistics,2007

5
周亚虹
Estimat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the Generalized Bivariate Probit Model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7
 
6
孙宁
Equilibrium and Indivisibilities: Gross Substitutes and Complements
Econometrica,2006
 
7
田国强
A Unique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Economies with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4
 
8
陈庆池
Does Banning Affirmative Action Harm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
 
Tier 2

1
田国强
Theory of Nega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 of Happiness
Economic Theory,已接受

2
沈凌
When will a Dictator Be Good?
Economic Theory,已接受

3
孙宁
Competitive Outcomes and Endogenous Coalition Formation in an N-Person Gam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已接受
 
4
龚关
Mandatory Annuit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s of Mandatory Annuitiza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已接受
 
5
张明恒
Modelling total tail dependence along diagonals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2007
 
6
孙宁
Quasi-equilibria in Banach spaces with lower semi-continuous preference
Economic Theory,2006
 
7
田永革
Partially Superfluous Observations
Econometric Theory,2006

8
冯帅章
Levels and Long-Term Trends in Earnings Inequality: Overcoming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ensoring Problem Using the GB2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2006
 
9
田国强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2003
 
Tier 3


罗大庆
Investment-Specific Shocks and ExternalBalances in A Small-Open Economy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
 
2
周亚虹
The Estim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under Symmetry
Economics Letters,2007
 
3
范翠红
Procurement with Costly Bidding, Optimal Shortlisting, and Rebates
Economics Letters,2007

4
欧阳德生
Cross-Validation and Nonparametric K nearest neighbor Estimation
Econometrics Journal,2006
 
5
孙宁
Bewley’s limiting approach to infinite dimensional economies with l.s.c. preferences
Economics Letters,2006

6
田国强
The Unique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 in Economies with Production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2006
 
7
田国强
Implementation in Production Economies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2005
 
8
冯帅章
Detecting errors in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A matching approach,
Economics Letters,2004
 
9
冯帅章
Long Term Trends in Earnings Inequality: What the CPS Can Tell U 
Economics Letters,2004

10
孙宁
A General Strategy Proof Fair Allocation Mechanism
Economics Letters,2003

      
地塞米松    等级  贵宾

7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2    编 辑   


进入“小985”高校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
该项目提出伊始,其建设理念与思路就受到了中央部委领导层的高度肯定,并于 2005 年被列入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学位办联合立项的国家重点教育改革专门项目,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的专项资金,以及上海市配套资金的大力支持。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小笨鱼    等级  贵宾

8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3    编 辑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2005年以来,在中央部委、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以及校领导层、各部门的支持下,以田国强教授负责的“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辛勤工作,按照既定的建设方案施行改革,稳扎稳打,基本实现了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期建设目标,构建起了一套适应经济学教学科研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机制框架。

2007年9月,“经济学创新平台”被列入参照“985工程”项目建设模式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既是对平台项目近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平台项目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平台项目的第二期建设规划将步入实施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期建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引向深入。下面将从“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共享改革成果”等八个方面对平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一)打造一流师资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定位是“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建设研究型大学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一流的学生素质,二是一流的师资,三是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中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非常优异的,这样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设计出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注重存量,开拓增量”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海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1. 开拓增量

2005年,我们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率先在国内启动了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招聘工作。三年来,我们已经相继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引进了近30名优秀海外博士担任全职教师或研究员(详见附录一)。

目前,我们引进的海归教师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基本承担了全校各院系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以及前沿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授课广受学生欢迎,为全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随后学好各自专业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还新开设了许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过的课程和专业:如实验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等。

海外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规模效应、影响效应、带动效应和凝聚效应,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此带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纷纷跟进,先后在海外市场延揽人才,使得国内经济学优秀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注重存量

在不断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平台也非常注重加强内部培养。通过出国进修培训、科研资助以及开展合作研究等途径推动现有教师的国际化,促进原有教师和海外人才的融合。

①骨干教师进修计划。经济学院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进修时间在半年以上。同时,加大资助力度,适当保留其国内的工资、津贴待遇,以提高海外进修待遇,补偿其出国进修期间的经济损失。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经费支持下,夏纪军老师于2005年前往美国A&M大学经济学系深造,为期半年;范翠红老师也在2006年7月至9月,赴德国做访问研究三个月。在此影响下,许多老师主动联系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出国进修。2006年,张明恒、孙燕、叶正茂等老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海外大学进行时间或短或长的进修和访问研究。

②科研资助计划。从2007年开始,经济学院向每位原有存量教师每年提供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鼓励他们在一级B以上等国内外优秀刊物上发表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在当年完成学院要求的科研任务(发表一篇1级B以上论文),即可获得下年度的科研资助,否则将停发一年的科研经费资助。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存量教师的科研条件,同时也给予存量教师从事高质量科研活动的激励。


      
ANGELA523    等级  贵宾

9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3    编 辑   



③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及合作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Seminar(定期学术讨论会)制度,成为青年学者交流的讲堂和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很多存量教师积极参加每周的Seminar小型学术研讨会,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建设研究型大学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出成果,掌握前沿知识。只有教师具有一流研究水平,才能融会贯通地给学生讲授前沿知识,从而才能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众多理论和实际应用型人才。

为此,平台项目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1、 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我们引进的海归博士在加盟我校工作后,保持着高昂的科研热情,这也带动了存量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平台教师已经有几十篇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并申请到了多个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形成了一支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具有较强实力的研究团队。(详见附录二)

2、 通过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外界展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的改革成果,加深他们对于我们的了解。为此,学院举办定期学术研讨会、不定期学术讲座及各类学术会议来促进学术交流。

(1)定期学术研讨会。SEMINAR制度是平台从国外大学引进的先进学术制度,有利于师生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动态。迄今已经有来自伦敦经济学院、康乃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欧美名校的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北大、复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来访进行了学术研讨。2007年春学期,平台建立了Lunch Time(午间研讨会)制度,每周三、周五举行,面向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内容是开题报告和研究报告,旨在为年轻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不定期学术讲座。2005年以来,经济学院邀请了邹恒甫、钱颖一、王一江、谭国富、丁学良、张欣、秦承忠、陈勇明、杨涛、文贯中、魏尚进、奚恺元、陈志武、雷鼎鸣、甘犁、姚洋、李宏斌、许成钢、黄小平、罗小朋、许小年、张俊喜等二十多名著名海内外华人经济学家到校访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同时学院还邀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来财大作学术报告。这些人的讲座已编辑出版,书名为《名家学术讲演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辑》。

(3)各类学术会议。经济学院2005年下半年以来,已举行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开放、创新与人力资本的作用”,“论可持续发展:中、日、韩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 “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和谐增长:效率、公平与法治”国际研讨会、“2006年国际计量经济学大会”、“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挑战与对策”、“首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讨会”、与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联合主办的“地缘经济视角下的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等。这些学术会议的举办提高了财大的学术交流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财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 通过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打造高端研究平台

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直属的正处级科研单位,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和行政权,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以项目的形式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发挥群体作战的规模优势,联合攻关,来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当前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力图打造成为集科学政策咨询、重大项目研究、学术前沿探讨和高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大型权威综合研究机构。


      
fengzhiye    等级  贵宾

10 楼 发表于  2012/3/24 0:54:54    编 辑   



(1) 改革基础课程设置,强化经济理论基础训练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拥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素养,又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并且具备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坚实数理基础。为此,我们对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①强化马克思资本论原著的学习

中国的国家体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培育学生良好的政治经济学素养。

为此,在本科教育中,我们在原来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加强了《资本论》原著以及其他经典著作的阅读。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在全院开设《资本论I、II》,作为研究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和“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必须上两学期的《资本论》,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的国内高校经济学教育中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②加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工具,更好地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要求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必修《高级微观经济学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II》和《经济数学》,为他们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课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强度,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使整个学院的学风为之一新。

③数学基础课程改革

经济学院从2004年起,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了数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面推行数学本科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课程,代替原来的《高等数学》等课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风气,为学好现代经济学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该项课程计划自2004年实行以来,效果显著,得到同学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近期,经济学院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研,大多数同学肯定了设置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也意识到数学分析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后投入时间学习数学分析(详见如下图表)。
 
此项改革至少已经取得了三个成效:学生的数学水平及逻辑分析能力提高了;努力学习的习惯养成了;平均成绩(绩点)与往届学生相比上升了。

(2) 建立硕博连读项目,探索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4年,经济学院联合校内工商、金融、公管、统计等几大院系,启动了“硕博连读”项目,学制计划5年。该项目根据北美一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培养要求,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了专门的培养计划。经济学院的培养计划既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的学习,也注重数理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

经济学院的培养计划注重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硕博连读班的学生必修《资本论I、II》、《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I-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III》、《高级计量经济学I-III》这12门基础课程,还需要学习6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至少一个系列的专业课程),并通过两次淘汰考试后方能成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为让学生打好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基本功,《高级微观》,《高级宏观》和《高级计量》课程专门设置为3个系列,学习时间比北美许多高校学习还长半年,并聘请海外知名教授和优秀海归博士担任现代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

经济学院特地聘请海外知名教授和引进海外优秀博士担任现代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大地提高了“硕博连读”项目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从海外聘请的知名教授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秦承中教授、波士顿大学肖志杰教授、多伦多大学的朱晓东教授、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王诚教授、康奈尔大学的朱涛教授、美国储备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文一教授、耶鲁大学的方汉明教授、马里兰大学的John Chao教授等。统计系系主任艾春荣教授及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也亲自参与了硕博连读课程的讲授。“硕博连读”项目已开办三期,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而且硕博连读课程吸引了周边高校学生前来听课,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删帖申请 联系我们
©www.suidei.com  Processed in 0.30